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 > 正文

农民工为什么要害怕人工智能?

来源:互联网    时间:2023-05-12 23:03:23

人工智能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很多年了。虽然科幻电影中没有先进的机器人,但我们不得不承认,周围的设备已经越来越智能。机器学习、决策算法、大数据分析.这些技术正在悄悄地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:消费者打开购物网站后,看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会非常高兴;网络车会自动安排最佳路线,同时有70%的概率知道乘客要去哪里;英语翻译机器人已经能把拜登的演讲翻译成中文、日文、阿拉伯文和东北方言,我们熟悉的Siri彻底变成了粘人的小妖精。和很多消费者的女儿一样,她也在慢慢长大,懂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。除此之外,AI娱乐机器人也已经投入商业使用,就像孙正义对郭台铭说的:鸿海给机器人修身体,软银给机器人灵魂……当然,这些只是广义上的人工智能,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具体形态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长期以来,普通人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噱头,发达的科学技术无法与人脑匹敌。然而,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和对人脑工作原理的探索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。事实上,人脑是一台拥有数百亿个组件的机器。只要人工智能的数据量足够大,反应足够快,就有机会模拟人脑。此外,随着5G建设、传感器、大数据等领域的快速发展,AI已经初具规模,并盯上了农民工的工作岗位。

人工智能会毁掉哪些工作?

近年来,有一句很流行的话:杀了你与你无关。正如iPhone在发明之初就想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竞争一样,它也不想震惊相机、MP3和游戏机等行业,差点遭遇大灾难。就连微软和PC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移动互联网兴起后,外卖、快递、网上汽车行业迅速崛起,方便面行业损失惨重。扫码支付将中国带入“准无现金”时代,直接惨淡收场。

了“小偷行业”的前景。现如今,人工智能方兴未艾,它所带来的破坏力和职业颠覆能力已经非常明显…我们现在随便用眼睛一扫,就能发现大量可能会消失的工作。

首先是餐厅、超市、便利店、娱乐场所的服务人员,这些工作真得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,都不需要太高级的人工智能就能快速取代之。去年,阿里巴巴在杭州的无人超市吸引了大量眼球,上海也有一些无人超市,专家说:无人超市将会成为资本追逐的下一个风口。此外,我们必须要做好“长期防疫”的准备,在未来的法规中,一定会对公共场所的人员密集度提出严格要求,可以说,疫情非常有可能加速“AI服务机器人”的推广。在可预见的未来,消费者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漂亮机器人用Siri的声音招呼顾客,同时,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“兰州拉面”;其次,出租车司机将会逐渐被无人驾驶汽车所取代。如果按照工种细分,笔者认为,公交车司机将会最早因“人工智能”而丢掉工作,毕竟,公交车行驶的路线相对固定,要判断的路况也相对简单,而私家车要想实现无人驾驶,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相比于出租车司机,更迫切需要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岗位应该是“驾校教练”,这个机械单调、满嘴脏话的职业,早就应该从地球上消失了。

最后,流水线工人、记者、编辑、打字员、数据采集,甚至成熟的手术者都大概率会被人工智能取代。总而言之,一些单调、重复的工作都不会幸免,毕竟,在单维度的思考空间,人类已经远远落后于机器和人工智能。况且,AI不会生病,更不会讨论下班之后要不要回复工作信息,至于说,抱怨、自私、贪婪和社保都不会出现在人工智能身上。

社会以人为本,打工者不用过度恐慌

其实,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影响到现实的岗位格局,如前文所述:干掉你,和你无关。人工智能的初衷是提高生产效率、生活质量,替企业节省开支,同时,把自然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。但问题在于,人类需要工作,“必要程度”有时候要胜过直接给钱,尤其是现在的打工者,包括服务员、流水线工人、司机等等,他们的就业面非常狭小。于是,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担忧:这些从业者何去何从?

尴尬的是,专家们不会丢掉工作,他们只是替打工者恐慌;而打工者有可能丢掉现有的工作,可他们却没有恐慌情绪,毕竟,打工者的思考范围只有眼前,没有未来。

打工者没有恐慌情绪,也是一种福报。事实上,他们的生存能力、生存弹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。当生存受到威胁时,打工者会变成非常聪明的战斗者,投身新的岗位中。比如平日里司机们懒得摆弄手机,但滴滴补贴大战让他们迅速学会支付和抢单,超市的售货员知道有直播带货之后,全套的操作指南立即烂熟于心…地球人都知道,即便人工智能真会消灭一些岗位,也势必会创造出更多的岗位。事实上,当初汽车要取代马车的时候,大家也经历了同样的担忧:马场的生意会大幅下降,马夫再不用挥着鞭子跑来跑去,驯马师再不能感受“马通人性”的奥妙,甚至连马路上捡马粪的岗位都消失了,但最终的结果是,汽车行业创造出大量前所未有的岗位,几十倍于马车行业,包括汽车设计师、装配工、质检员、司机、交通警察、驾校教练、修车工….不胜枚举!

毋容置疑,科技进步总会让未来生活变得更好,而非更糟,那些因人工智能而消失的岗位势必会以另一种形式回归。首先,人工智能本身需要大量的技术,这些都是打工者可以从事的岗位,包括代码编辑、系统维护、标签制作、故障检修等等,再不济就做一个人工智能机器的装配工;其次,人工智能依旧需要一个新的法律体系和行为准则,如何把这些准则定义得清楚、明白,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,这又是基层人员的活儿;最后,当人工智能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之后,人们对音乐的向往,对美学的追求,对体育的热爱将会更加热烈,而当人们消遣自己的生活时,一定需要自然人类来服务,而非冷冰冰的机器人。况且,社会从来“以人为本”,管理者会利用行政力量来平衡科技发展和社会稳定,正如自动化机器不能一股脑全部导入制造工厂,就是考虑流水线女工的岗位需求,专家担忧纯属多余。(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/文)

关键词:

精心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